“漱石先生把每天早晨上厕所当成一大乐事,说是一次生理的快感。要品味这样的快感,当数身处于闲寂的板壁之中、能看见蓝天和绿叶之色的日式厕所为最佳场合。……一定程度的微暗,彻底的清洁,静寂得只能听到蚊蚋在耳畔嗡嘤,这些都是必需的条件。”
至于第一个厕所在何时、何地出现,说法不一:有说出现在中国,证据是,5000年前的西安半坡村氏族部落遗址就有厕所了——虽然只是一个设于室外的土坑;而中国最早的厕所记载出自西周的《仪礼·既夕礼》,“隶人涅厕”指的是掘地为厕,坑满后命令奴隶把坑填上,再挖个新坑。也有说出现在差不多同时期的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人同样是在地上挖坑,但他们的创造在于,这个坑洞通向地下放置的罐子,罐子满了就倒掉,将排泄物置于可操作的范围内。
最早的水冲式厕所,据考证出现在4000多年前。美索不达米亚的泰尔·阿斯玛尔宫殿中,当时已经有了用来处理排泄物的直径为1米的下水道;而在克里特岛上的克诺索斯宫殿,米诺斯国王让工匠建造了下水道系统,让沐浴和如厕都十分便利。到了罗马时代,“克罗阿西娜”(Cloacina,管理下水道和公共卫生的女神,她的名字源于“下水道”即Cloaca一词)以及在个人住宅中使用的“拉托里纳”(Latrina),已经全部是水冲式厕所。
但是,罗马一灭亡,水冲式厕所也一起消失,堪称历史之谜。此后,茅房、夜壶及马桶一直是西方人的三大排泄场所。1597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的教子约翰·哈灵顿发明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抽水马桶,并把它献给女王:它有一个坐便器,上方的水箱里有活鱼(表示里头有洁净的水),还有一个上水管、一个冲水管,如厕完毕,拉动水箱上的扳手,水流把排泄物冲到地底的化粪池。
伊丽莎白女王并不领情,认为哈灵顿的设计“侵犯隐私”“不正经”——毕竟,这想法还是太超前了。抽水马桶的普及还要再等二百多年。1775年为“实用型水厕”注册专利的英国人亚历山大·康明、解决抽水马桶臭味问题的托马斯·克拉珀(Thomas Crapper,作家比尔·布莱森称他为“拥有历史上再恰当不过的名字之一的人”,在英语俚语中,crap指拉屎,crapper则指厕所)是促进马桶普及的两个关键人物。1845年,在伦敦举行的第一届世界博览会上,80多万人耐心地排着长队,等着领略一下坐抽水马桶的经历。他们对按动扳手的声音、边旋转边冲刷的水流着了迷,纷纷在家里安装这个新玩意儿。统计数字显示,到了1850年代中期,伦敦已经有20万个抽水马桶在运转。
美国画家、版画家威廉·霍加斯创作于1738年的《每日四次·夜晚》,描述了伦敦人在清晨将积累的粪便倾倒在街上的情景。文明一点的会在倾倒之前高喊一声“倒水了!”,不文明的则一言不合就往下倒,街上的人随时遭殃。
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则是少有的对抽水马桶这一“文明利器”表示不屑的人物。他推崇传统日式厕所,并在《阴翳礼赞》中写道:“漱石先生把每天早晨上厕所当成一大乐事,说是一次生理的快感。要品味这样的快感,当数身处于闲寂的板壁之中、能看见蓝天和绿叶之色的日式厕所为最佳场合。……一定程度的微暗,彻底的清洁,静寂得只能听到蚊蚋在耳畔嗡嘤,这些都是必需的条件。”他是从美学的角度来看待厕所的,“将一切诗化的我们的祖先,把住宅中最不洁净的地方一变而为雅致的场所”,而西方人在厕所安装抽水马桶及雪亮的瓷砖,则完全跟“风雅”无缘。
谷崎润一郎料想不到的是,日后的日本厕所及便器,以“现代化”著称于世。日本人在马桶上花的功夫之深,令人叹为观止:马桶圈可以加热;附带的洁身器便于事后冲洗(东陶还推出男女专用水管的设计);还出现了“音姬”,用模拟的电子冲水声来掩盖女性如厕时发出的不雅声音。中国人去日本抢购马桶盖,就是折服于日本人在上厕所这件事上的温暖与体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