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重要任务。近年来,茂名高州市遵循因地制宜就近就地、资源节约保护并重原则,探索“高州模式”实现治理成本最优化和治理效果最大化,降本提速长效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目前,“新模式”节约成本近50%,建设周期缩短30%,带动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78.03%。
为形成全市农污治理全覆盖“施工图”,高州市组织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专业技术团队和镇村干部开展全域摸查,根据山区、丘陵、平原等地形地势特点分区域科学谋划,摸清治理底数、群众意愿,施工难点,编制《高州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工程实施方案(2024—2026年)》,根据该方案进行分类精准治理。
高州市村庄有着分布点多面广、大部分常住人口不多(小于200人占比近80%)以及农业开发利用的土地面积大、粮食作物及水果经济作物大县等特点,在结合自然村村庄纳管条件、人口规模及密度、受纳水体情况及环境敏感程度等核心要素,以治理模式、建设工程为主要内容制定了“一村一策”。治理模式分为三个类型,即将城镇周边村庄的农村生活污水优先纳入城镇生活污水处理体系处理的模式,标准化“纳大厂”;对人口多并居住集中的村庄采用建设管护简便,建设运维费用低的无动力或微动力处理设施的模式,设施化“建小厂”;在人口少且居住分散的村庄推广资源化与有效管控利用模式,资源化“不建厂”。截至目前,全市共3718个自然村采用资源化利用模式,资源化利用村数量占完成治理村数量的81.84%。
图为根子镇榕树角村分片区资源化利用:片区一利用原有沟渠改造,末端截污,预处理后末端出水用于农业灌溉;片区二、三利用房前屋后的农田林地土沟,就近实现资源化利用和消纳。
高州充分依托原本污水走向,优先利用村内原有排水沟渠,通过明渠暗化提升建设为标准管道。既减少管网的大量建设,降低后续管网维护的难度,改善村内人居环境,同时解决了建设管网土地难找、群众关系难协调等“老大难”问题。运用省内首创“雨污合流截流制”治理方式,通过科学设计管网集成专用污水管,以小投资解决污水收集和村内排涝问题。村内不具备沟渠收集条件的,以解决村中不满足三基本的问题点为导向去布置污水收集管渠。
新模式平均建设成本约15.8万元/村,低于“建、管、维”模式的17.3万元/村,以及“市奖补镇实施”模式的30万元/村。统筹结合“农房管控”“厕所革命”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有机统一,在农房设计、施工、验收等环节对农房化粪池等污水处理设施进行监督管理,做好厕所化粪池与污水管网的有效衔接,协同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为破解资金难题,中标投资人可通过直接投资、银行融资、政府补助、国债、专项债、社会捐资等多种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结合集中采购、乡村工匠等方式进一步降低建设成本,真正解决建设资金问题。
高州运营模式多元化。一是采用“2+10”运营模式,即:投资方建设期2年,市场化运营管理期10年。二是采用“肥瘦搭配,城乡统筹”模式,以国资平台为基底,将污水治理项目与光伏、风电、电站、自来水厂等水资源的项目进行捆绑包装,实现项目收益平衡。同时,充分发挥强村公司作用,利用自身优势参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设、运营等工作,进一步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支撑和带动乡村振兴提质增效,走出一条“农民干、农村管、惠农业”的“高州特色”治污路。
图为统筹推进“农房管控”、“厕所革命”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人居环境持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