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坦清洁的村道两旁,充满乡土气息的农房或花团锦簇,或青砖黛瓦,让人赏心悦目;节日到来之际,到家门口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成为不少清远市民的新时尚;以新质生产力为“农文旅体”提质增效,壮大集体经济,让不少村民尝到乡村旅游项目带来的红利
今年以来,清远市紧紧围绕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推进“百千万工程”工作要求,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为抓手,聚焦农村人居环境、农房质量安全、乡村文化生活、文旅产业融合、移风易俗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以点带面,精准发力,让农村人居环境靓起来、乡村治理强起来、文明新风扑面来,不断开辟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
俯瞰清新区龙颈镇龙北村,干净整洁的村道通村达户,规整有序的民居掩映于绿树红花中,美观实用的“四小园”遍地开花,处处生机盎然、景美如画。
龙北村的“颜值”提升,是清远市深入推进村庄清洁行动的生动缩影。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目的是要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打造干净整洁、环境优美、风貌协调的美丽乡村,让农民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乡村要振兴,人居环境是底色。作为村庄清洁的难点和痛点,清远市推进以垃圾、厕所、污水整治为重点的农村环境“三大革命”,让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有序。
为保持村庄环境卫生干净,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上帅镇东南村村民自觉落实“门前三包”制度,保持村里环境清洁卫生;清城区把美丽圩镇(银盏片区)建设项目工程作为2024年重点建设项目,涉及“三线”落地、停车场规划建设及路面黑底化、农庄改造、红绿灯安装、绿化种植、国道沿途美化、排水整改等项目,不仅美化了乡村环境,还提高了城镇化水平。
人居环境更“靓丽”,镇村发展才更有“底气”。英德市西牛镇小湾村委会塘面村盛产麻竹,早些年村民把杂物乱丢在屋子前院里,到处是乱堆的麻竹废料。后来村里鼓励村民把房前屋后打扫干净、垃圾分类投放,尤其是把麻竹废料用作肥料,村里的环境慢慢好起来。如今,蕴含麻竹文化底蕴的竹亭和展馆展示麻竹种植文化并进行产品展销,通过产业和就业带动,塘面村集体收入从2017年不到2万元增长到如今的4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约2.5万元。
绿池满晴波,荒畦变绿秀,阡陌通人家,乡村焕新颜……如今的清远,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5.43%,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9.56%,自然村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全覆盖,全市共打造绿美生态“四小园”5.2万个,大小村落正以“全新姿态”阔步前行。
农房风貌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乡村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扮靓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一环。为更好地探索农房风貌和环境美化经验,清远市各地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先行、串点成线的方式开展农房美化提升建设,以“绣花”功夫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一墙一风景,一墙一文明”的墙绘风让清远的乡村农房褪下简陋的旧装,披上五颜六色的新外衣,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佛冈县水头镇新联村塘口村,荷花池旁边的农房经过喷涂后,呈现出一条以魔芋为主题设计的故事线,在岭南文化要素的映衬下,魔芋产品IP跃然“墙”上,除了观赏性十足,升级改造后的外立面还可以与人互动,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打卡拍照。为保留传统文化底蕴,连南瑶族自治县在农房风貌设计风格上注重凸显“瑶族风情”“客家文化”和“岭南特色”,力求在保持乡村原有文化底蕴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发展,建设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乡村。
“改造后,招牌更醒目了,还多了个漂亮的小庭院。”村民赖建荣在清城区银盏中心村外经营农庄,经过房屋外立面、庭院风貌及绿化的全面提升,他的农庄房屋外立面换上了统一的淡雅色调,使用传统的岭南建筑设计及龙塘特色非遗项目陶缸元素,与周围的田园风光融为一体。赖建荣希望,借助周边的旅游资源,风貌提升后的农庄,能够吸引更多游客光临。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时下的清远乡村,一栋栋微改造的“旧”农房换了新颜,一幅幅创意的墙绘增添了斑斓色彩,一个个传统村落凸显了诗意与乡愁,独具岭南特色的乡村风貌带正在清远大地上逐步呈现。
花灯邀明月,中秋话团圆。在刚刚过去的中秋佳节,清远市各地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相继举办中秋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制作花灯、画团扇、投壶大比拼……丰富多样的项目吸引了许多市民参与其中。
“那里有伴一起下象棋”“到了重大节日就会组织各种活动”“养老金有没有变化、医保怎么报销,到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里的志愿服务站问一下就清楚了”……提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村民们能一口气说出在那里享受到的各种“福利”。
如何加强乡村优质文化供给,不断满足乡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摆在清远面前的课题。这些建在群众身边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是清远市深入开展乡村文化空间营造提升行动的一个主要载体。
近年来,清远市切实推进优化乡村文化空间设施工作,建成132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延伸设立文明实践基地(点)等特色阵地229个,实现县镇村三级文明实践阵地全覆盖。
乡村要发展,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在深化拓展乡村文化空间过程中,全市持续加大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丰富乡村文化空间内涵。
清城区石角镇石岐村充分挖掘和保护村内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出具有石岐特色的醒狮文化“白沙村文化纪念馆”文化阵地;清新区太平镇山心村位于秦皇山区腹地,村中立足红色遗址,收集整理红色故事、红色人物等重要史实线条,让红色文化成为村中最亮眼的特色;佛冈县通过“狮王争霸赛”“客家山歌擂台赛”等平台,大力支持舞狮、客家山歌、粤剧、武术等形式多样的民间文艺……
文化兴,则乡村兴。目前,清远正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空间建设,组织成立清远市公共文化设施联盟,推动公共文化资源整合、激发基层文化内生动力,并积极拓展数字文化空间,加快推进“智慧广电”平台建设,以有线广播电视等信息网络为基础,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公共服务。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活动现场,由连山太保莲塘的清远玖莲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与内蒙古、山东、广西等地代表签订狮头购销合同,共计购买舞狮头5800套,总价达500多万元,订单量比上年翻一番,经济效益也实现新突破,充分展现了太保狮舞文化与产业发展交融并进的成果。
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的一个重要内容,便是发挥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效益,壮大集体经济。近年来,清远市持续推进文旅融合特色村镇建设,打造一批独具岭南风格的文旅融合特色村镇,激发乡村旅游活力,带动乡村产业兴旺发展。
清城区石角镇黄布村依靠天然形成的“十里江景”草原沙滩“网红大榕树”等标志性自然景观“网红IP”,位于石角镇的北江堤岸的“星链之音”露营基地、“星月谷”小型田园综合体、国潮“1953创意产业园”等生态文旅资源以“打卡点”的方式串点成线,高质量旅游体验让广大游客寄情乡村、流连忘返,也让乡村产业更旺、村民腰包更鼓。
不少地方还以“旅游+体育+节庆”方式宣传推介当地文旅特色资源。连州各镇(乡)组织参与“百县千镇万村”系列体育赛事活动、“迎春杯”篮球赛、特色村BA“九龙争霸”篮球赛;阳山县大力推动“体育+文化”“运动+旅游”“赛事+美食”,积极引入各类体育赛事,并在今年首次举办国家级桨板赛事,以赛为媒,促进当地文体农旅融合发展。
8月30日,第一届全国全民健身大赛(华南区)桨板比赛在清远阳山开赛。这也是阳山首次举办国家级桨板运动赛事
以“文”促发展,以“旅”兴产业。依托青山绿水,清远市正深入开展文旅融合特色村镇建设行动,着力打造一个个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村庄,推动“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转化。
“婚丧嫁娶时比较谁家办的场面大、谁家收的礼金多,大家认为这种观念对吗?”“不对!”日前,清城区石角镇石岐村在村内大榕树下的小讲堂下开展了“道德评议润人心 移风易俗倡新风”的移风易俗宣传专题活动,乡村新闻官以生动易懂的乡音土话向村民宣讲移风易俗新风尚,让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乡村之美,离不开文明之美。清远市以完善村规民约、整治高价彩礼、倡树殡葬新风、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为抓手多方面发力,因地制宜推进移风易俗。
英德市通过部门联动推进婚丧改革,“婚事”“身后事”均实现一站式联办,把拒绝高价彩礼、控制酒席规模等纳入村规民约范畴,选优配强了红白理事会等基层组织带头人,常态化入户开展“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等主题宣教活动。
连山各镇探索实行“积分制”爱心超市,将乡村治理具体事项细化分类、赋值量化,将无形的志愿服务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文明资产”,进一步激发群众热情,主动摒弃恶习、陋习,促进移风易俗,塑造文明乡风。
连南结合少数民族地区和群众实际,发挥农村红白理事会和“瑶老”议事的作用,着力在规范村规民约、推进婚俗改革、倡树殡葬新风、推进养老服务等方面下功夫。并在县婚姻登记处利用瑶族婚俗展示中心、婚姻家庭辅导室,扎实推进移风易俗,深化婚姻家庭辅导服务。
健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也是重要一环。目前连州市已建成7间镇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50多家村级幸福院、颐养居、养老服务站等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依托镇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场所建设长者饭堂,致力打造“十五分钟”服务网络,实现老年人助餐服务,提升农村养老服务建设水平。
破旧俗、树新风、惠民生,清远各地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宣教引领、积分奖励、榜样带动、建章立制等系列举措,带动群众积极参与文明乡风建设,文明新风培育更加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