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开云(中国)体育-官方网站

好的博物馆建筑是第一件展品-Kaiyun官方(中国体育)登录入口
好的博物馆建筑是第一件展品
栏目: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24-12-07
 如何了解一座城?越来越多的游客将博物馆作为旅游的首选目的地,“到博物馆去”已经成为新风尚。除了馆内琳琅满目的文物,博物馆的建筑其实就是游客能看见的第一件展品,建筑语言正在逐步成为博物馆从业者关注的焦点。  如何让博物馆更有看头?建筑设计师应该做什么,博物馆策展人又应该做什么?近日,“秦淮意匠——博物馆建筑设计与展览策划”高端对话活动在南京大报恩寺博物馆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博物馆馆长与建筑设计师

  如何了解一座城?越来越多的游客将博物馆作为旅游的首选目的地,“到博物馆去”已经成为新风尚。除了馆内琳琅满目的文物,博物馆的建筑其实就是游客能看见的第一件展品,建筑语言正在逐步成为博物馆从业者关注的焦点。

  如何让博物馆更有看头?建筑设计师应该做什么,博物馆策展人又应该做什么?近日,“秦淮意匠——博物馆建筑设计与展览策划”高端对话活动在南京大报恩寺博物馆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博物馆馆长与建筑设计师齐聚南京,共同探讨博物馆建筑设计与展陈艺术的融合之道。

  Kaiyun(开云)体育官方网站

  “好的博物馆,建筑是它的第一件展品。”南京博物院名誉院长龚良说。他以《当我是博物馆建设的甲方——建筑空间与展览特色的叠加》为题,进行了分享。

  在主导南京博物院二期工程改造以及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建设的龚良眼中,优质的博物馆具备三大特性:必然是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上成就的最好的自己;必然是空间、美感、故事的最完美集合体;必然是服务设施优良、文化环境浓郁的最优质服务提供者。若要达成这些目标,博物馆就需做好设计的“甲方”角色。他表示:“当我有幸成为博物馆建设(改造)的甲方时,我着重考量的必然是建筑空间与展览特色的相互叠加,这既是巧夺天工的技艺展现,也是独特的文化景观营造。”

  南京博物院、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都是全国“顶流”博物馆,2023年,二者的接待观众量分别达到500万以及420万以上。这两座博物馆中诸多“网红打卡点”,皆与最初的设计紧密相关。

  龚良表示,展览空间不应局限在展厅之间,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10个展厅高度各异,从3.2米至19米不等,其中“运河上的舟楫”数字展厅内,一艘船长21米,桅杆高17米,唯有19米的层高方能将其容纳。而南京博物院的特展馆,不仅设计了12米的层高,并且在顶部设置了活动吊顶板,能够依据不同的展陈内容,让展厅“长高”和“变矮”,以此适应不同的展览,变得非常好用。

  “南京博物院的二期工程和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新建项目,从展览定位、内容逻辑序列,到建筑空间、展览特色要求,我们与博物馆设计团队紧密协作,在建筑形式与地域文明、空间序列与内容逻辑、展厅要求与展览视觉等层面,均实现了良好的互补,进而成为深受公众喜爱的博物馆。”龚良说。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国际建筑师协会建筑遗产与文化特征委员会首任主席刘克成十分关注空间叙事,在他看来,空间叙事是理解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也是建筑学介入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的重要方式。“建筑设计师应当通过空间叙事与展陈专家配合,共同赋予博物馆更深的文化内涵。通过空间叙事,让更多人沉浸其中,倾听历史的回响,引发今人与古人的共鸣。”

  “在过去的15年间,我们的足迹遍布中国三分之二的省份开展实践活动,其中有许多经历是失败的。然而,这些失败却成为我们创新的驱动力,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若本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李立,分享了对于国内博物馆演进迭代的洞察。

  从2009年的洛阳博物馆,到2019年的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再到2022年的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15年间,李立参与了洛阳三座博物馆的设计工作。“洛阳在我们的实践版图里非常特殊,将近15年的跨度里,我们在一座城市完成三座大型博物馆,这是非常少见的经历。三座博物馆是三代博物馆,有一个‘递进’的关系,因为我们希望每一座博物馆跟前面一座有所不同。”

  在李立看来,最初设计的洛阳博物馆,相对较为封闭且具有强烈的纪念意义。“设计在展厅门口就戛然而止,展厅内部不属于我们的设计范畴。”而在十年后,当他的团队再次负责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设计时,采用了大量夯土与铜作为建筑材料,以此彰显二里头文化深邃的内涵。他们将夯土结构与展陈巧妙融合,成功实现了在展厅引入自然光的美好设想。此外,屋顶平台部分将广袤无垠的大遗址作为展陈的最后一个环节,使大遗址成为展陈的终极展品。

  两年前竣工的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则又迈进了一大步。由于博物馆选址被洛河大堤遮挡,根本无法眺望洛河。“当时我特别失望,心想看不到洛河,还能叫‘大运河博物馆吗’?”通过精心的设计干预,将博物馆整体抬高至7米,成功构建起人与河的对话纽带。

  今年开始试运营并备受瞩目的上海博物馆东馆,其设计同样出自李立团队之手。秉持将博物馆塑造为“城市文化客厅”的理念,更加注重观众的参观感受。除了向观众开放以往内部进行陶瓷、青铜器等文物修复的空间之外,李立还特别提到了厕所的人性化设计。“上博女卫生间和男卫生间的比例达到了3比1。此外,我们还在厕所外打造了综合服务区,设有寄存区与休息区,即便厕所排队,观众也能在此休憩。”

  Kaiyun(开云)体育官方网站

  李立说,博物馆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建筑自身与外部环境,更要以人为主,使建筑设计与展陈艺术融合共生。“只有当建筑设计与展陈艺术‘共生’时,博物馆才有可能为广大观众创造出连续且美好的体验。”

  由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也是热门打卡点。“2006年,苏州博物馆新馆也就是现在的本馆建成开放,这让过去没什么名气的博物馆一下成了‘顶流’。非常多的参观者是冲着建筑本身而去的。”苏州市文物局副局长、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陈瑞近说。

  在苏州博物馆馆长谢晓婷看来,苏州博物馆是一个“建筑的魔术”,“设计得非常精细,每一条缝都是对齐的,不管是门的缝,墙的缝,还是家具的缝都是对齐的,你可能不会刻意找它,但是你在空间里面会感到特别舒服。”

  贝聿铭在设计苏州博物馆时有什么故事?陈瑞近展示了贝聿铭的一封亲笔信。上面写道:“蒙苏州市邀请设计苏州博物馆至今已近两年。苏州古城人文历史悠久,而苏州博物馆新馆地处古城之中,将是展现苏州人文历史的重要公共建筑。如何使建筑与周边的古城风貌协调?如何将二十一世纪的建筑与2500年的文明结合?这些是我考虑最多的问题,这不仅对苏州,且对中国建筑发展都有现实意义。”

  贝聿铭在信件中着重强调了博物馆设计的三大关键词:协调、创新和因地制宜,苏州博物馆展现了苏州地方风味,也要随苏州城一起发展。陈瑞近介绍,苏州博物馆整体采用了丰富的园林元素,但大多是采用现代建筑方式演绎传统。例如保留了粉墙黛瓦的苏州传统建筑符号,但贝聿铭坚持采用石片而非苏州传统的小青瓦建造屋顶,他还放弃了传统的木结构,改用印有木纹的钢架和玻璃。诸多巧思,使苏州博物馆成为具备传统美学的现代建筑,吸引了大量游客慕名参观。

  对于传承和创新的关系,贝聿铭也给出了自己的解题思路:“根必须是中国的根,而发的芽必须是新的。”传统固然重要,但更需深化、创新和发展,中国建筑才能走向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