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户厕改造是推进农村环境整治、促进乡村文明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松滋市扣紧责任、生态、服务“三条链”,扎实推进农村“户厕革命”,较好地实现了保障“高效化”、效能“生态化”、管护“精细化”,让户厕改造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工程”,在乡村的土壤中生根发芽,绽放出绚丽的花朵,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
夜幕降临,松滋南海镇拉家渡村斗笠坡小区文化广场上歌声飘扬,人头攒动。柔和的灯光下,村民们纷纷走出家门,或兴致勃勃地跳起广场舞,或在一旁的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
谁能想到,就在去年,这里还是坑坑洼洼的泥巴地。随着户厕改造的推进,拉家渡村在斗笠坡小区试点实施厕所粪污与生活污水一体化治理,并将集并池顶打造成文化广场,为村民提供休闲健身场所。
在户厕改造过程中,松滋市突出“高效化”,形成“科学规划、组织实施、严格考核”全链条。
该市市委、市政府成立以分管领导为组长,农业农村、财政、卫生健康等部门及各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形成“1+3+N”的组织保障体系。以“生态宜居”为核心定位,紧扣村情民意,制订行动时间表、路线图,明确重点工作和责任分工,形成工作方案,保证农村厕改工作整体协同、全域推进。
截至目前,松滋市完成户厕建改68527户,253个村居整村推进,农户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到90.6%,建改农村公厕299座,确保每村至少一座公厕,实现了人居环境整治一类县市的改厕目标。
天气晴好,走进涴市镇红星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前,几块太阳能光伏板在太阳的照射下闪闪发光。一旁的人工湿地里,一簇簇美人蕉、鸢尾花开正艳。
“考虑天气和日照等因素,目前,一块光伏板每天约产生1度电,完全能满足供应设施的电力需求。”松滋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松滋共有“一体化处理设备+光伏发电”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9处,安装太阳能板192块,每年约产生70000度电。
近年来,松滋市积极探索废水治理与资源循环利用的全链条方式,以技术集成为基础,延伸工程链接,突出“生态化”,实现“治”“用”的有效融合。
工作中,松滋突破“就改厕抓改厕”的思维局限,探索生态改厕新模式。从厕污废水资源化利用着手,与培育绿色产业结合,统筹推进农村厕污和生活污水一体治理,在农户集居区优先建设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工程,依托产业基地续建水肥一体化利用工程,将治理尾水变废为宝,通过管道输送到种植基地,用于农作物喷滴灌,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促进绿色生产。
截至目前,全市新建农村生活污水集中治理工程61处,年资源化利用治理尾水100余万吨,土壤吸收利用率由仅30%达到50%以上,受益种植基地15万亩。
农闲时节,松滋八宝镇白水淌村村民黄凤涛正沿着新民渠开展轮值巡查。清风徐来,渠岸的花草树木轻轻摆动,散发出阵阵怡人清香。眼前的田园美景让他大为感慨:“多亏了户厕改造,让我们的村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民渠全长4200米,是白水淌村的排灌沟渠,因多年未疏挖,沿线环境较差,群众反映十分强烈。2022年8月,八宝镇积极回应群众呼声,结合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和农村户厕改造,将治污和筑景同步、自然保护和生态修复共治,对新民渠沿河沿岸开展流域综合治理,使沟渠“颜值”不断提升,水生态、水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在此期间,白水淌村积极落实“河渠长”管护机制,实行“共享鱼塘”模式,动员流域内农户按照50元/户的标准集体出资购买鱼苗喂养,每周轮流对沟渠巡护,年底集中分鱼,激发了群众主动护水、常态爱水的主人翁意识。如今,景美岸绿、人水和谐的新民渠已成为共同缔造示范点。
农村户厕改造,建立健全长效化管护机制是关键。松滋市大力推进“点长强责任、网格强管护、主体强服务”服务链,运用现代化管理机制,实施“精细化”管护,高质量完成农村改厕工作。
为促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用结合,松滋市一方面引入市场机制,推行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全市培育7个农村公共治污设施经营服务组织,组织农民技术服务人员70余人,配备封闭式抽粪车46辆、各类专业机具100余套;另一方面,推行一站式服务。融入网格化理念,设立市、镇、村三级服务网格,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联动、信息共享、城乡一体的服务体系和快速反应机制。
目前,松滋市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市”。“三链三化”改厕模式入选农业农村部农村厕所革命典型案例。通过“三链三化”,松滋市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农村生态环境压力得到初步缓解、人民生活品质得到明显提升。
1、凡本网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荆州广播电视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荆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