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窄的空间里,“联排蹲厕”没有挡板,“蹲位”紧挨在一起,有的还“头对头”布设……据北京日报报道,北京部分胡同公厕厕位密集且没有挡板,让如厕者感觉很尴尬,有市民吐槽,“上厕所像在开会”,很多网友表示不能接受厕所没有挡板。
没有挡板的厕所,在20世纪末的北京胡同里挺常见。这二三十年来,胡同公厕经历多次提升改造,不仅早就有了独立单间,有的还设置了母婴间、坐便器间等。部分胡同里还有一定数量的“联排蹲厕”,连挡板都没有,未免与城市发展不同步。如今公众卫生意识大幅提升、人与人之间边界感增强,“联排蹲厕”不仅卫生难以保证,更无法保障人的基本隐私、难以维护人的尊严,无怪乎不少市民和游客不能接受。
“方便”之处不方便,胡同的形象多少会打折扣。胡同里的厕所,不仅与市民日常生活相关联,也事关北京文旅形象。胡同是北京的文化名片,中外游客来北京都喜欢到胡同转转。据报道,因为“联排蹲厕”的尴尬,有的游客只能憋着,出胡同寻找别的厕所。游客的“转头”,何尝不是对公共服务的“摇头”。
胡同虽是寸土寸金之地,但厕所空间需有足够保障;胡同厕所的挡板,不该成为城市文明的短板。根据住建部发布的《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每个大便器应有一个独立的厕位间。部分胡同能用于厕所建设的空间比较狭小,还要考虑厕位的大小和数量,设计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狭窄的厕所不是没有可以保护隐私的方法,比如有的胡同通过采用尽量薄的挡板、公厕大门采用推拉门等方式节省空间。厕所的管理方不妨发挥更多巧思,在螺蛳壳里做道场,为公众的私密性和空间的利用度取一个“最大公约数”,让市民和游客不用为上厕所而尴尬。